
有一個年青人,很想學習靈修的事。於是,他拜一位大師為師。
大師告訴他,打理人的心靈,猶如打理一個花園。
如是,大師便吩咐這個弟子去打理一個花園。
這個弟子來到一個小庭園,看見當中有幾棵樹,風吹過時,落下幾片落葉。
於是,他拿起掃把,將地上的落葉掃得精光。還花了不少時間,將園子洗擦得一塵不染,一絲不苟。
花了很多時間打理這個園子之後,他請師父來,心想,師父一定對他的努力讚賞不已。
師父來到,看了一看,隨即拿著一手的落葉,隨意地散放在園中各處。
這個弟子很奇怪,望著師父。
師父對他說:一個自然的園子是什麼樣子的。你的努力弄得它不自然了。人的生命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不要用各種努力使得它遠離它真正的本性。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吃飯,他帶著一個一歲多一點的小孩。小孩當然坐不定,他的手不斷去捉摸不同的東西,我的朋友卻不斷將小孩子的手強行移離他接觸的物件,並不斷告訴他,不許碰,不許摸。放小孩子在地上,卻不許他向左走,也不許他向右走。兩個小時多,我的朋友努力地將園子的落葉逐一清除掉。
現代人有理性的力量,有科技的力量,有資本巿場的力量,能夠將每個人的生命園子按既定的程序,打理得乾乾淨淨。但這樣,會失去什麼呢?
會失去人性,會失去對人的尊重,會失去對人的愛。不再能付出那種不合經濟效益的愛。
今日講道的經文是:約翰福音12:1-11
12:1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
12:2 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12:3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
12: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12:5 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12:6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12:7 耶穌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12: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12:9 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裏,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裏所復活的拉撒路。
12:10 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
12:11 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的框架。
12:1講到主耶穌叫拉撒路復活。
親人死去,愛人死去,好朋友死去,叫人傷心欲絕。竟能死而復活,人間有比這更叫人快樂的事嗎?
12:9-11卻講到有一群宗教及社會領袖,商議要殺害復活的拉撒路。這群領袖,反對耶穌,密謀殺害耶穌。這時,主耶穌叫死人復活,這是一件應該叫他們驚奇的事,一件應該使他們好好認識到底耶穌是誰的事,一件讓他們明白在哪裡可以找到生命的事。令人奇怪的,是他們不單沒有回頭,甚至打算連那叫他們反省的證據也毀滅掉。能有比這更不合理的事嗎?
你若要堅持己見,不看證據,甚至毀滅證據,你總是可以的。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太太搜尋丈夫的外衣,發現有一條長頭髮,於是找丈夫理論。這位太太大發雷霆,指著丈夫,說:你和別的女人在一起。丈夫不明所意,當面否認。太太說,你還抵賴,我找到你的外衣有長頭髮,若再有下次,我決不放過你。過幾天,太太又去搜丈夫的外衣,搜完後,又去找丈夫算賬。丈夫對太太說,你又找到長頭髮嗎?太太說,沒有。丈夫說,既然沒有,那有什麼問題呢?太太說:當然有問題啦,今次你竟和一個沒有頭髮的女子在一起。
你若要堅持己見,不看證據,你總是可以的。
這群祭司長對於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有一種成見。若有一新證據出來挑戰他們的成見,則連這證據也毀滅掉。
復活的生命在他們眼前,但他們看不到,只想到毀滅生命。生與死、光明與黑暗,是約翰福音常用的對比。福音書在這裡顯出,人類最大的盲目,正在於用僵死的方式處理問題,卻漠視活生生的生命。他們在人生中有既定的追求,有種種計量,已想出達到目標的方法,但是,他們就是不肯面對復活的生命。
復活的生命引起他們的不安。他們以為,毀滅這復活的生命,才能在世上穩妥,才能安心。殊不知,真正令他們不安的,不是復活的生命,而是他們那種牢牢地以自己的想法抓住世界而抗拒復活生命的心。
復活是新的生命,若抗拒復活,人就只能停留在舊的生命中、舊的思想中、舊的心態中。這種生命,沒有新機。一切生命的新的可能性,只會被舊的心態毀滅掉。
生命的新機何在?
明天續…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