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以賽亞書:15 該選那邊站?

以賽亞書第15章是關乎摩押的神諭的上半部,內容全是對摩押要遭受的嚴重禍患的哀號。經文沒明確交代當時是什麼處境,但按前後幾個可能相關的神諭來看,當時摩押可能與周邊國家一同密謀反抗亞述帝國,神諭則導出摩押因而反遭全面入侵的慘況,一方面提醒猶大人不要站錯邊,另一方面則導出地上權勢自以為是的悲哀。

「…一夜之間,摩押的亞珥變為荒廢,歸於無有;一夜之間,摩押的基珥變為荒廢,歸於無有。」(15:1)
神諭一開始就指出摩押的兩座中心大城,會在一瞬間就沒落。神諭兩度提及「一夜之間」,以突顯其時間的短促性。兩座大城應曾是相當興盛,有其獨特之處、受人欣羨的,但神諭導出這些人類社會自以為擁有的實力,其實非常脆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便歸於無有,是不可靠的。

「希實本和以利亞利悲哀的聲音達到雅雜,… 哀聲遍聞摩押的四境;哀號的聲音達到以基蓮;哀號的聲音達到比珥以琳。」(15:4, 8)
除了時間上的急速轉變是人所不能預計,轉變所影響的範圍擴展也是人所不能控制。神諭提及這埸禍患的影響遍及整個摩押不同的地方,先由北面的城巿開始,然後延展至南面的城巿,將各城遭遇的擊打逐一羅列。摩押當權者的一個錯誤的對外決定,其後果卻要摩押內部每一個地方的百姓承受,無一幸免。

「因為寧林的水成為乾涸,青綠之物,一無所有。因此,摩押人所得的財物和所積蓄的都要運過柳樹河。」(15:6-7)
在描寫摩押所要遭受的禍患的急速和廣泛之外,神諭也刻劃這禍患的徹底性。在古代的畜牧農業社會,「…水成為乾涸,青草枯乾,嫩草滅沒…」是毀滅性的打擊;在今天,這大概等於金融商業領域的敗落,資金短缺,人才流失,百業不振等。面對如斯絕境,摩押人唯有帶著所有的逃難。但當受影響的範圍不斷擴大,人又可以逃到那裡?

「我心為摩押悲哀;他的逃民逃到瑣珥,到伊基拉施利施亞。他們上魯希坡,隨走隨哭;在何羅念的路上,因毀滅舉起哀聲。」(15:5)
神諭並不是以一冷酷的口吻來訴說摩押的敗茖;相反,先知是以一悲痛的心情來察看摩押所遭受的禍患。儘管摩押曾是猶大人的死敵,是會威脅猶大的安危的;但在對方遭遇大患難時,先知選擇的不是幸災落禍,而是感同身受,為對方悲傷難過。神諭也導出對摩押該如何轉離錯誤,該選那邊站,以至能脫離禍患的信息,這會在神諭的下半部提及。

Dr.Cheung

張明光博士 (聖經科助理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