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在路得記的體現

meerkat family

節錄自《當無情地遇上有情天》中的「情繫社羣」,(香港:基道出版社,2008)。

舊約聖的內容大部分記載與神立約的人民成功與失敗的故事,其中一個活潑的體現是路得記的社群。這卷書沒有長篇教訓,沒有深奧的哲理,甚至少有提及神的名字,卻是記載幾個小人物生活在小社群,家庭與社群互相依存的故事。這也是我們普通人共有的生活境況 – 家人、鄰舍、親戚和求生。…

家是人在危難時最先及最後的支持者。故事一開始有饑荒危機,一家之主為家人而移民,為父和為夫的以利米勒首先付上照顧的責任。男性全部死去,媳婦路得忠於家姑,自己雖然成為寡婦,仍願相伴相扶,離開自己本族和父家,跟隨她回故鄉,移居伯利恆,忠誠靠上主。這反映神設立家庭的精意,家庭是人類最核心的群體,…

人除了歸屬家的小團體,還擴展到宗族社群。神命定作為近親的有義務照顧患難和匱乏的親人,將支持網擴大至家族。…社會保障制度是硬件,是死的,仍需要人的良知去實行和運用。人的良知與素質的建立,是更深層的軟件,需要社群文化的土壤,不斷栽培。神明白人的自私和善忘,特意讓選民在埃及地經驗四百多年的奴隸生涯,深刻體會貧窮、受壓迫和無尊嚴的痛苦,準備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國民。神在頒佈律法時,給予的勸告是記念他們自己曾經為奴,以此基礎出發,吩咐他們為窮人留一條生路。所有的安息日、守節、安息年、禧年和奉獻條例中都要為貧窮人做點事,都在為社會注入扶貧的價值觀,塑造關懷文化。…

三位主角自發地做出過於律法要求,也超越人之常情的義務;路得放棄她本有回娘家再婚的權利,以她一無所有的身分,照顧婆婆,過於追求她自身的利益。婆婆不自私地將路得困在自己身旁,拾麥穗養自己,乃為路得的遠景和歸宿設想,用她對猶太文化和律法的認識,老人的智慧,出謀明示波阿斯盡親族義務。波阿斯是近親但不是路得丈夫的親兄弟,仍願意為親屬盡上超越律法的義務,受全城稱讚,體現了神律法的精義,流露了親屬的情。波阿斯盡上不該是他首先要負的責任,贖回田產。他也沒有義務娶路得,因她的亡夫不是波阿斯的兄弟,他卻做超越了律法的要求,為族人照顧寡婦,為親族留後留產業。關懷的心和扶貧的文化有其創造力,令社群滋長,生生不息,恩情洋溢。

misscheung

張慧玲小姐 (聖經及實用神學科專任講師)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