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好選擇吧 (約書亞記24:1-28)

小孩子常常問大人:「為什麼?」
小孩子問:「為什麼非洲人跑得那麼快?」大人答:「若果後面有獅子追著你,你也會跑得這麼快。」
小孩子問:「為什麼進入到教堂要安靜?」大人答:「不要妨礙別人睡覺嘛。」
小孩子問:「為什麼人要打仗?」大人不懂回答了。「為什麼人會受苦?」「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人要存活下去?」這些問題,大人越來越不懂回答了。

「為什麼我要存活下去?」「存活於世,對我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或遲或早,我們總會問。特別是遭逢極大困境時,如:天災人禍,連吃的東西都沒有的時候;或戰火連天,連安睡一覺的寧靜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便會問:「存活於世,對我有什麼意義?」當我太太在我身邊離世時,我心中也曾問:「存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嗎?」人存活下去,需要理由,需要意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現代人充滿憂慮,有嚴重的精神問題,是因現代人比以前的人更容易失落存活的意義。找不到意義,人就可能放棄活下去。無怪乎文學家卡謬(Albert Camus)說:「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就是自殺問題」。所謂自殺問題,即存在的意義問題。

一個人,仰視夜空,念及前塵往事,念及天地悠悠,總會思索生命的意義。摩西五經,是人思考存在意義的開始點。亞伯拉罕,在天地間,把握到一種「天命」,一種上天與他之間的連繫。這天命要貫注人間,不能單靠一個人,更要靠一群人。要成就一群明白天命的人,他們便要親身經歷上天的「好生之德」。神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不做奴隸,做一個自由人,這經驗塑造了這群人的靈魂。然後,神在曠野,將天命的生活內容告訴他們,他們要在人間,將神的仁愛大道向世人活現出來。要這樣做,他們需要一塊土地,成為歷史裡的一個持存群體,活現天道,改變人間。這就是摩西五經對存在意義的一步一步的思考。

藉著摩西五經的思路來思考,一個人明白到,存活於世,不只是尋索自身創造出來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連於上帝,從神那裡領受天命。不只是一個人好好地活,更是塑造一個群體。這群體不是為自身的利益而活,它要向世人展示生命的正道。這群體也不是只為當下而活,它負起了歷史的重負,要在悠悠的歷史裡,在每一個明天裡,向世人展現具有永恆意義的生活方式。透過這種生活,將人間建設成天國,將荒涼的大地建設成樂園。

在摩西五經的結尾,在申命記的最後篇章裡,將要離世的摩西,遙望那塊神應許的土地,那塊讓神的子民安居的土地,那塊讓神的子民向世界展示神的仁愛大道的土地,面對這土地,摩西可能在想,這群人的將來,將會如何?那土地的將來,將會如何?這是一未知數。在此,摩西死了。歷史的將來會如何,這未知數,永遠就是信仰的關鍵所在。神的子民,能懷著信仰,完成天命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今日要講的《約書亞記》。

一般弟兄姊妹閱讀《約書亞記》時,大多以「個人靈修」的方式讀,看著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看著他們與不同的民族開戰,當中有成有敗,從中領悟這些戰爭背後的靈性教訓。這種「個人靈修」的方式,有其好處。但在《約書亞記》裡,有很多神叫以色列人滅絕其他民族的經文,遇到這些經文,一般弟兄姊妹便不知如何處理。若將《約書亞記》的文體,看成是歷史事件的如實記錄,則這些經文真的很難處理。

學術上,理解《約書亞記》,是另一回事。有學者將《約書亞記》的最後編撰,定在後來猶大國被巴比倫滅國的時期。大家要明白,每個時代都會重寫歷史的。秦朝寫的秦朝歷史,與漢朝寫的秦朝歷史,與今人寫的秦朝歷史,呈現出來的意義,會很不一樣的。不斷書寫歷史,是要借鑑歷史的智慧,去面對當前的難關。《約書亞記》記述的事情,大約是主前1200年的事情,這日期只是一推斷,無法確定。約600年後,猶太人面對史無前例的劫數,猶大國被滅,猶太人被擄去巴比倫,時為主前586年。國破家亡,痛定思痛,猶太人重新回顧歷史,要去找出失去土地、被擄他鄉的神學理由。這時,他們回顧那段進入迦南地的歷史,那段600年前的往事,藉這回顧,反思他們當下失去土地的神學理由。在巴比倫,在被擄之地,猶太神學家最後編撰《約書亞記》。如此,《約書亞記》就不是歷史事件的如實記錄,而是回答眾多神學問題的神學作品。《約書亞記》的文體不是如實記錄的歷史,而是承載受苦者面對失去家園苦況的神學反思。它要回答一連串的神學問題:為什麼會亡國?為什麼會失去土地?這土地不是神應許給祂子民安居樂業之地嗎?神不是這土地的保護神嗎?失去這土地是否意味著神的無能呢?失去這土地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命運嗎?在失去土地的絕境中,神的子民還有希望嗎?《約書亞記》回答這些問題。

下一頁(2)(3)

tangsir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