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作家 Aleksandar Tišma 寫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施行酷刑的人,叫杜利卡斯(Dulicas),他嚴刑拷打一個青年。這個青年受不住酷刑,暈倒了。這個行刑的人,心中想著他生了病的兒子。他的兒子正在發燒,在死亡邊緣徘徊,沒有藥物能醫好他。按醫生的說法,這個兒子的生命掌握在神手中。
這個行刑的人,將其他人打發出囚室,單獨面對受刑的人。他說:「現在這裡只有我們兩人。我不再問任何問題了,因為你也沒有什麼要說的。除了看著你受折磨,我什麼興趣也沒有。我現在折磨你,不是為了使你開口,而只是為了讓你痛苦。」他對那青年施以酷刑,直到那青年死掉。
這個施行酷刑的人,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他坐著,等待著兒子死去的消息。終於電話響了。他的太太告訴他,他的兒子現在好多了。
這個施行酷刑的人,在一種感動和絕望的混雜的強大情感中,跪在地上,張開雙手,仰望上方,解脫般的大聲喊叫:「我感謝你,上帝!你不存在。上帝,是的,你真的不存在。我感謝你。」(資料來源:Reimer Gronemeyer:《21世紀的十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82-83。)
這個故事道出了當代倫理生活的最大危機,也是信仰的最大危機。人看來無需為自己的卑污行為付上任何代價。在天災人禍中,似乎看不見神的作為。故此,在二次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件後,歐洲神學的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在這屠殺事件後,信仰神是否還可能?
近幾年,我們也時常數以十萬地屠殺雞隻,若雞懂得思考,牠們也會發出雞的神學問題:在屠殺雞隻事件之後,信仰那位愛護小鳥,沒有他的許可,一隻小鳥也不會掉在地上的創造主,是否還可能?
在這個似乎看不見上帝的世界,上帝是否還存在?
在這個似乎看不見上帝的世界,信仰上帝,意味什麼?
在約翰福音20: 24-29的故事裡,有一個充滿懷疑的人。
上個禮拜,我們講到一個流淚的女人。這個女人失去所愛的人,她哭了。女人哭,因為她用「心」去體會這個世界。今日,我們看見一個男人,他也失去他所愛的,他沒有哭,因為他不用「心」而用「腦」去理解人間的苦難,他不相信有一位活著的耶穌,他充滿懷疑。
經文這樣寫:
20: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
20:25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在人生艱難的時刻,有些門徒遇見復活的主,他們相信了。
但多馬卻沒有這經驗,他充滿疑惑。
他開出要他相信的條件:除非我見到耶穌,除非我具體經驗到他復活的身體,除非神滿足我經驗他的條件,除非神能符合我對他的要求;否則,我總不信。
世上充滿多馬。
世上充滿開出條件要神滿足的人。
有人說,若我找不到一個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女朋友,則神對我的愛是值得懷疑的。有人說,若我得不到這份工,則神的看顧是值得懷疑的。有人說,若我買的這隻股票不大升,則神的祝福是值得懷疑的。有人說,若我的病好不了,則神的存在是值得懷疑的。
不同的人就著自己的需要,開出種種條件。若這種種得不到滿足,則神的存在是值得懷疑的。
我們每天都會有新的遭遇,每天都有新的需要,我們每天都向神提出新的條件,這些要滿足的條件很多,神疲於奔命,然而,我們會覺得生命總不夠如意,也因此,神的慈愛是值得懷疑的。若我們遇著一些不可解的、謎一樣的痛苦經驗,則神的存在更是值得懷疑的。
痛苦的經驗是懷疑神的存在的有力證據。
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論點:神若是全知、全能及全善,則他不會容許有苦難的發生。現今,苦難發生了,則他不是全知的,他不能防範未然;或者,他不是全善的,他心懷不軌;或者,他不是全能的,他對於苦難的發生無能為力。
很多基督教的哲學家以種種哲學的方式作出回應。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論證越是成功,便使得苦難的發生越加合乎理性。然而,苦難的發生,怎能是合乎理性的呢?若苦難是合理的,則還需要去與苦難周旋,除掉苦難嗎?
苦難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但是,為何有苦難發生呢?神去了哪裡?神真的存在嗎?他能勝過苦難嗎?他以什麼方式去勝過苦難呢?
主耶穌沒有對苦難問題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答。主耶穌卻向我們顯現。他以受苦者的形象向我們顯現,他在苦難中顯現。
經文這樣寫:
20: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0:27 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復活的主耶穌顯現了。有沒有想過:耶穌這樣顯現是令人驚奇的,他竟然帶著人世間的一切傷痕。……
明天續。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