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盼望的信仰 – 悼念趙善富同學

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基督宗教常說信、望、愛,大公信仰稱為「三德」,亦是保羅提及的「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因著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神學,加上聖經說上帝就是「愛」,所以在新教裡經常強調信心和愛心,反而「盼望」卻不多提及。

雖然普遍把三德分開為信、望、愛,但其實它們不是分開的,亦不應分開,它們都是基督福音的內容,缺一不可。遺漏了「盼望」,會令我們生活缺乏力量,在艱難的時刻未能從信仰主耶穌裡獲得「生之勇氣」。沒有盼望的基督徒,就像沒有信仰的世人;沒有對主耶穌的盼望,就容易缺乏行出愛上帝愛人的動力。因此,信–望–愛其實是一體的三面,它們是有分別,但沒有分離;怪不得曾有中國神學家以信望愛三德來比喻神聖的三位一體。

大公信仰告訴我們,主耶穌的復活事件,是使徒了解福音的一根至關重要的鑰匙:當主耶穌被捉拿時,門徒四散不知所終;彼得雖然跟蹤祭司派來捉拿耶穌的人,可是當危險出現時,他可以三次不認主。但當主耶穌復活後,這群看來不濟的使徒/門徒,突然充滿能量,不怕逼迫,不畏權勢,在眾人面前宣講耶穌就是以色列人等候多時的拯救者彌賽亞/基督。因著他們的宣講,許多人信了主,身體得到醫治,而使徒要隨時預備以身殉遁,或者往別處去逃避迫害。

我們得承認,門徒忽然具備生之勇氣的能力,固然是因為在五旬節時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的結果,但請注意,當聖靈還沒有降臨之前,門徒已因見到復活的主而聚集在一起「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一14),又發現需要選立另一個門徒來代替賣主的猶大位置,因使徒的職份是主耶穌生前所設立,他們覺得有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人補上 – 當他們見到復活的主之後,他們看事情的角度跟以前「符符碌碌」的態度完全不同,已變得肯定、積極、前進,並知道需要以主耶穌吩咐他們廣傳福音為人生的目標。

我們盼望的源頭,不是我們的信心大小,而是上主的信實和大能,祂因愛的緣故叫凡真心信仰耶穌的人必可得救。信主的人可以像主耶穌般戰勝死亡,肉身復活。說信徒復活,是從個人的層面說的,公教說經過「私審」後,信仰耶穌和完成補贖的人,便會復活與主同在。若從世界的角度看,其等同的說法是新天新地的來臨,公教說當主耶穌再來,經過「公審」後,上帝的國必實現在人間。我們經常說上帝的國是「既濟未濟」(already but not yet),上帝的國已經來到人間,由主耶穌降世為人一刻開始,但仍未圓滿的實現,要等到主耶穌再來時才達至滿全。

信主的人應該用使徒相同的眼光來看世界上的事物,世界未必完全被廢掉,但肯定會被更新,而信徒亦擁有一個靈性的身體。(林前十五44) 世界最終必會充滿上主的慈愛、公義、公平,即或我們覺得今天世界的發展每況愈下,不公義不公平的事越來越多,我們的無力感越來越大。但信仰主耶穌就給我們知道我們不單必會復活,上帝的國亦必然來臨 – 但它來臨的軌跡並非跟從我們的心願前進,還可能越來越背道而馳,不公義、充滿兇殘的政權在世上隨處皆是。

社會的發展未必如我們所願,同樣,身邊人事的發展亦往往給我們驚嚇,但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亦深知他是信實的,他的國必會來臨,主耶穌最終必會戰勝不公義、殘暴的政權。我亦信人的生命同樣掌握在上主手中,並沒有偶然的事發生。雖然人可能忽然面對家人或友好突然離世的消息,但我信我們必會再見,是在主的懷抱裡相見。

福音信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我們不會未卜先知,但我們確認世界和人類的終局將會如何,「信」告訴我們,我們所盼望之事必會實現 – 這「信」既是我們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主耶穌的「信實」。主的信實給我們盼望,較不少人渴想福音給他們的「益處」更有價值,甚至不能同日而言。正是福音給予我的盼望,叫我仍然高舉打開的手,亦叫我知道必然再見到你的面。到時,你「傻更更」的模樣更新了,但你可親的笑容仍在;你體弱微彎的身軀更新了,但你高大的身型仍在;你微微的白髮更新了,但你友善的目光仍然存在;到時,或許你上課時再不會「瞌眼瞓」了 – 富哥,see you then!

 
sosir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