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當憂慮遇上平安》中的「一笑解千愁——論笑的革命性」,(香港:基道出版社,2010)。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三個人在同一交通意外中死去。他們到達天堂,聖彼得問他們:「在你們的喪禮中,你們渴望人們向著你們的遺體說甚麼?」第一個人說:「我希望他們讚賞我是一個屬靈領袖。」第二個人說:「我希望他們讚賞我是一個忠心的上帝的僕人。」第三個人說:「我希望他們說:看,他還在動。」
笑話,總是突破著既有的思想框框,讓我們看到事情的不同向度。在死亡中找到新的可能的理解方式,會減輕死亡帶來的憂慮。「死亡要求我們付沉重代價去壓抑自己,也要求我們陷入苦思之中。幽默卻提供一可喜的喘息機會,減緩我們有限的心理資源的消耗,這些資源,很容易因我們對死亡的憂慮而消耗殆盡。」
笑話,是看到不一致,並意會到新的可能性,這使心理的「易構」(reframing)成為可能。所謂「易構」,就是改變理解事情的整個框架,就如一個人發惡夢,無論他如何改變夢中的光景,他仍在夢中,他的框架沒有變。真正的「易構」,就是他醒來,只要他醒來,則整個理解框架便變了。他即時意會到,剛才夢境的虛幻。笑,就是看出不一致,期望想像不到的可能;笑,就是「易構」;「笑」對人生,就是在新的可能性裡看人生。
有一個與「易構」有關的笑話:
有三個人流落荒島。有一日,他們幸運地找到一神燈。燈神出來,給他們每人一個願望。第一人說: 「我想去最繁華的城市。」即時,他消失了。第二人說:「我想去最多好食物的地方。」即時,他也消失了。第三人說:「我無朋友、無家人,我無家可歸。我挺喜歡這裹,但我怕悶。我的願望是我的兩位朋友回來陪我。」即時,他兩位朋友又出現了。
在這故事中,第一人和第二人,其實沒有甚想想像力,他們的思考框架是陳舊的。第三人的思考是創新的,他其實是讓我們看到所有可能世界裡的最好世界。對他而言,荒島不是荒島,只要朋友在,荒島就是家園。當人到處都尋找美好的地方時,他們可能忘記了,「美好的地方」的重點不在「地方」,而是在人間的友誼和愛。第三人的回答,是一「易構」,當然,也帶來笑。
人生最大的易構,是看到「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 在這裡,就算面對死亡時,我們內裡的「超我」仍會安慰我們說:「你看,死只是小兒科,死亡背後,有一個廣闊的生命世界。」在這新的視域裡,「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八38-39)在這裡,有上帝的笑聲,而我們也以笑相和。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