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共甘苦的上帝

bearing cross

節錄自《當信徒遇上苦難》中的「莫特曼論苦難與受苦的上帝」,(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對莫特曼來說,人在苦難中所生的絕望和冷漠的感受,實在跟傳統的有神論相關,而有神論的問題同時也就是神義論的基本問題:當面對人世間窮凶極惡的苦難發生的時候,為何全能、全善和絲毫不會受傷害的上帝,可以容許無辜者受到傷害呢?聽到受苦者在黑暗無助中聲嘶力竭的呼求,為何全能的上帝竟不伸出援手產為何上帝這樣冷酷無情呢?莫特曼同意,以上來自無神論者有關神義論問題的詰問不是毫無道理的,他承認傳統有神論所反映的上帝觀不但未能解決苦難的問題,甚至可能正是這種上帝觀導致無神論者對神義論提出合理的詰問…

    莫特曼認為,傳統有神論的上帝觀深受二元論武希臘哲學的影響。如果物質世界(包括人)是多元的、有限的、…會朽壞的、會受傷害的、…邪惡的、無能的、動情的。… 至高的上帝就必定是一元的、無限的、…不朽的、不受傷害的、…全善的、全能的、不動情的。… 因此人世閭任何的喜樂與痛苦,均不能對完美的帝構成任何的影響和改變。然而,莫特曼說:「有神論的帝很可憐,不能愛,也不能受難」。此外,對受苦者而言,這樣一位不動情、不能愛的上帝,聽到受苦者遭受苦難時所發出的哀聲,也只能以冷漠無情、動於衷的態度淡然處之。

由於有神神論和無神論同樣犯了將上帝的存有(或屬性)跟苦難對立起來的毛病,因此莫特曼要扭轉這種錯誤,上帝的存有和苦難不但沒有對立,上帝反而要在基督的受難事件上啟示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在輔導學中有一種輔導的技巧叫做「同理心」(empathy),意思是輔導員透過愛心和想像力代入受輔導者的痛苦處境或困難中以收感同身受的效果。不過這種代入還不及上帝親自在十架中受苦那麼徹底,上帝不僅以「同理心」來想像及代入人世間的苦難,十架事件更啟示了這位愛的上帝已經將人的受苦和被棄絕的景況全然承擔過來,甚至擁抱進自身生命之內而甘願讓自身生命受影響、受打擊、受傷害,這受苦受死的經歷成為三一上帝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在十架上上帝與受苦的人成為一體。莫特曼到這時才講甚麼是拯救:

「只有當一切災難、被上帝遺棄、絕對的死、永恆的詛咒以及淪入虛無等等在上帝自身裡面時,與這樣一個上帝的一致才是拯救、無限的歡樂、不可摧毀的揀選與神性的生命。…在這上帝的歷史裡,沒有甚麼苦難不是上帝的苦難;沒有甚麼死不是上帝在歷史上各各他的死。因此,沒有甚麼生命不被祂的歷史整合到永恆生命裡,整合進上帝那永恆的歡樂裡。」

chiusir

趙崇明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