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公教如何看「唯獨聖經」?

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唯獨聖經」的拉丁文Sola Scriptura,直譯是「聖經惟一」的意思,是宗教改革時提出的主張,把當時教會內另一權威「聖傳」(Tradition)摒棄,只接受聖經的啟示性和默示性。不過,新教真的可以完全摒棄聖傳嗎?至少在聖公會和信義會的教會內,就仍然有聖傳的痕跡在內,只是改變了聖傳的內容。

中世紀的公教認為,教會本身就是一個神聖的和完美的社團組織,因為它代表的是天主本身,如此,人便容易遺忘教會的構成同樣有人為的和歷史性的因素在內了;人強調的是教會就是基督的肢體(既濟),卻忘記了教會仍在「旅途中」(未濟)。當時教會出現很多排他的思想,例如「教會之外無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的說法;誠然,若果教會本身就是天國,教會外當然是沒有救恩的了!

馬丁路德反對當時的教會為了建築大量宏偉的聖堂,在龐大金錢的需求下,竟然以售賣大赦券(贖罪券)這種方法來籌集資金。當時整個大赦券的思路都從實質的角度出發,教友為了避免自己及親友沒有足夠的恩寵進入天國,便向教會先行取得恩寵。本來恩寵就是表明天主如何愛護和拯救世人,但是在當時的思想下,恩寵竟變得具體化、實物化,變成可以買賣的東西/商品。

路德反對的不單只是買賣大赦券的活動,他更反對大赦券背後所預設的「煉獄」。他認為「煉獄」只是由教會人為的「聖傳」所演繹而來,不是出於宗徒傳承,更不是出於聖經。路德指控教會訓導當局利用自己的解釋和演繹,強加一些「當信的道理」給信眾,而這些道理並沒有聖經基礎,例如入門聖事(洗禮、聖體、修和)以外所添加的其餘四件聖事(神品、修和、婚配和病人傅油)、煉獄的道理、為亡者的祈禱,以及聖體聖事的變質論等等。

故此,路德認為凡是沒有聖經基礎的信理,都是人為的傳統,而不是宗徒的傳承,羅馬教廷當局無權利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釋聖經,再將這些解釋欽定為信理(dogma),變成教會「信仰寶庫」的一部分。因此路德引用聖經(亦以為自己只依靠聖經,而他用的舊約只有39卷),以法利賽人的法規比作當時教會的做法:主耶穌面對當時法利賽人的僵化,便反對這些人為的傳統;同樣,路德認為當時教會的訓導,都是人為的傳統而已,並非上主的啟示。既然主耶穌也認為不應因人為的傳統而違反上帝的誡命,那麼,反對教會內這些人為傳統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此,便突破了教會差不多二千年的傳統,就是認為教會當局並沒有獨佔基督福音的詮釋,而對信仰的正確解釋,惟獨源於聖經的根據。

路德把釋經的權威訴之於默示聖經的聖靈,認為聖靈在整個教會內,同時亦在每一個基督徒心中帶引和工作,因此分辨和判斷聖靈的指引,並不局限在教會的訓導當局,也在每一個基督徒身上,他引聖經:「但我們既然有從同一位靈而來的信心,正如經上記著:『我信,故我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林後四13) 聖靈會在真實地信仰基督的人心內工作,引領人正確地詮釋真理。亦因此,釋經學的發展,由教會訓導(教宗+主教團)的權威釋經,經過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洗禮後,發展出學術界的聖經批判學和新教教會內的聖靈引導,釋經變得多元,而新教內的宗派主義亦應運而生。

公教的回應是,他們同意聖經是基督信仰群體的權威,但也同時指出,聖經是在教會內孕育得來的,在教會生活的脈絡中形成,因此聖經不是自證自明的(self-evident),因為它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由不同人寫成,而當中所呈現的啟示真理,往往要就其中特定的脈絡來理解。在實際的情況下,出現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釋經結果(看新教的釋經就不會質疑),並且結果可以彼此矛盾。例如兩個基督新教團體都說自己是按聖經內容詮釋,可是往往得出支持或反對某神學課題的結果,例如主耶穌是否真實臨在於聖餐餅之內(路德與慈運理之爭)、上帝是否預定某些人得救某些人滅亡(加爾文與亞米紐斯之爭)、同性戀是否上帝容忍等等,容易產生分裂和分門分派的結果。

公教堅信,在天主的啟示傳授過程中,有某些東西比聖經更基本。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先有教會團體,先有教會生活,先有教會敬拜禮儀,然後才有聖經,聖經的綱目(正典)是在整個教會團體分辨下才完成。又聖經有時不能自我解釋:當遇到聖經裡面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者具爭論性的問題時,聖經自己無可能自我解釋。例如:聖經不能解說是否「唯獨聖經」?耶穌基督是否上帝?又如何是真神真人?當遇上這些困難時,公教相信,聖神會透過教會、教父、聖師或大公會議等判斷,去解釋聖經,使聖經的訊息,不致於混亂。故此,教會的規範或者信理並不是人為的傳統,而是出於天主的啟示!例如三位一體的教理,雖然在聖經上無直接闡述,但卻是出自教會對聖經的瞭解和解釋,是整個信仰中的一端核心道理!

聖傳(Tradition)並不是出自人為的創作,而是可以追溯到基督的原始事件,是出自基督的口傳,或者是由聖神所默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就指出,聖經與聖傳只是啟示真理的不同表現形式,同屬一個源頭(source),而且兩者是互相補足,它們共同構成了基督信仰的「信仰寶庫」。
 
sosir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