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曲折兮(In the Wilderness)(民14:1-10) 上集

  我講道的經文是在民數記,但今日是復活節,我不得不講幾句關於主耶穌復活的話。

  主耶穌復活,是宇宙的頭等大事;復活節,記念的是新世界的誕生。其重要性猶如宇宙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出現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主耶穌復活,不只是說,有個人,死了之後,又復活了。然後,世界又如常繼續運作下去。我們常常聽到這種古怪新奇的新聞,比如說:有個人醫生斷定已死亡,但過了一會,忽又復甦過來。聽到這類新聞,我們嘖嘖稱奇,然後,繼續吃飯、飲酒、打麻雀。主耶穌復活不是這種無傷大雅的新聞,這是宇宙的頭等大事。主耶穌的復活,克復了人類最大的恐懼和敵人——死亡。死亡,將人的存有,化作虛無。死亡,比任何人都強大。無論你是誰,都要在死亡面前低頭。它嘲笑你、戲弄你、刪除你。死亡背後,是罪的權勢。羅馬書6:23說:「罪的工價乃是死」。死亡,是罪的後果與代價。死亡背後,是罪的力量。罪的背後,是魔鬼,牠是一切邪惡的總匯。主耶穌的復活,是克服死亡、罪惡、魔鬼,是克服了一連串取消生命的力量。主耶穌的復活,是神的光明驅散一切黑暗。猶如天地初開時那神聖的一刻,在那神聖的一刻,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然後,將黑暗驅散了。

  主耶穌復活後,整個宇宙已不再一樣了,你和我都不再一樣了。死亡、罪惡、魔鬼,已失去它們終極的力量。它們的鎖鍊,已被主的復活打碎了。我們自由了。我們是新的創造。哥林多後書5:17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可譯為「新的創造」),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在復活的基督裡,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生,是散發著光明的人生,是具有永恆意義的人生。

  復活節,是新宇宙誕生的紀念日。希望我們明白這全新世界、全新生命的意義。不要只是慶祝幾天,然後,生命又回到黑暗與死亡的權勢下。正如:不要入到一隨便你吃的美食天堂,只讚歎幾聲,然後,什麼也沒有吃便離開了,餓著肚子,又埋怨自己在捱餓。

 

  回到今日講道的書卷:民數記。

  我們溫習一下之前的經卷。創世記講到,神揀選一個人,作歷史的點燈人,在人間留住光明。這人是亞伯拉罕,神與他立約。這約有三個元素,一,是無數後裔;二,是歸屬神的生命質素;三,是土地。為何需要有無數後裔?因為一個人力量單薄,歷史太黑暗,需要一整個民族來燃亮光明。沒有足夠後裔,無法形成民族。在創世記裡,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最大考驗,是如何生仔的問題。到了出埃及記時,後裔的問題已解決,他們繁衍甚多,甚至成為埃及人頭痛的問題。現在,重點在如何建立一個民族?要建立一個民族,必須有一全民族刻骨銘心的經驗,這將要成為民族的印記,成為他們世世代代不滅的集體回憶。出埃及的經驗,是神給這民族的難忘經驗。整整一個民族,因著歷史的種種因由,成了苦不堪言的奴隸。然後,在種種神蹟下,他們過紅海,出埃及,成了全新的自由人。他們以逾越節去紀念這新的創造,這是他們的復活節。主耶穌的受死與復活,也是發生在逾越節的日子裡。直到今日,猶太人的逾越節與基督教的受難節與復活節,常常是在同一日子。以色列民族,是一特殊民族,以回憶一救贖事件,作為他們永恆的身分象徵。

  民族的記號有了,跟著要處理的,是在這民族裡陶造一「歸屬神的生命質素」。這就是利未記的主題。很繁瑣的誡命與規條,是讓他們與別不同。如何讓「歸屬神的生命質素」深深地銘刻在這民族的生命裡呢?如何讓「歸屬神的生命質素」成為他們靈魂的紋理呢?神讓他們在曠野裡受考驗。曠野,是一雕刻生命的地方。曠野,什麼也沒有,最能考驗人是否全心倚靠神。《民數記》在希伯來文聖經裡,經卷的名稱的意思,就是<在曠野>。今日,我們看看這民族在曠野受的考驗。

  離開埃及,進入迦南地之前,中間經過曠野。在曠野,人的需要變得更強烈。人性受到的考驗,變得更明顯。在曠野,無食物吃、無水可飲,人變得暴燥,進而挑戰摩西的領導,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民數記》不斷記載這些事件。後來,耶穌出道時,刻意進入這曠野,經受這種沒有食物的考驗。然後,讓人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在人性經受磨難時,多少人能依靠神口裡所出的話而克服艱難呢?曠野,的確是人性最大的考驗場所,因此,也同時是雕琢「歸屬神的生命質素」的最佳地方。

  好快,以色列民便去到迦南地的邊界。他們決定派探子去探探虛實,他們十二個支派,每支派派一領袖,潛入迦南地,看看那地如何,是好是壞;看看那地的人如何,是強是弱。探子回來報信,那地是美地,是物產豐茂之地。但同時,那地的人高大強悍。他們的結論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32-33)

  探子如此回報,當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明天續)
 

tangsir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