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接受瑪利亞尊崇可以成為拜祖先的理據嗎?

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新教教徒容易有一種感覺,就是在公教的聖堂內往往充斥著「像」,包括主耶穌的像、使徒的像、聖人的像、聖母瑪利亞的像。面對那位「聖母媽媽」(此語出自不少公教教徒),他們認為聖母總是仁慈、謙遜、溫柔的信徒典範,是聖人中的聖人,被教會譽為保護人、輔佐者、援助者、中保,她的「小」正表明她在天主的拯救計劃中的「大」。

正如我已多次指出,在公教的教會訓導中,他們對聖母是尊崇和敬奉,絕不是敬拜她,瑪利亞並不是神聖者;即或她是神聖者,都不過是天主叫她神聖,就像我們基督徒可以稱為「聖」徒一樣,都不是因為我們在本質上或行為上是「聖」,而是天主/上帝稱我們為義,聖化我們。瑪利亞的「聖」跟我們的「聖」屬於同一層次,只是公教相信她表現得最好,因而成了我們初熟的果子、信仰的模範。

上述是公教官方的立場,我認為新教教徒可以以開放的心去明白;當然,明白並不表示接受,新教教徒的信仰內容自始至今都沒有瑪利亞的份兒,若可以接受正統的聖母學自然對信仰有益,但既然聖母只是一個模範,即或新教教徒不從聖母學習,而從其他使徒,甚至直接從主耶穌身上學習信徒的模範,亦是無可厚非的。何況,即或公教官方立場沒有問題,但如此「超級敬奉」聖母,究竟一般平民老百姓的信徒有沒有足夠的靈性和理智去分辨甚麼是「敬拜」(worship),甚麼是「敬奉」(respect),確是值得質疑的。當你看見一名敬虔的老教友在聖堂內合什向聖母像作出「拜」的行動時,如何可以確定他/她只是敬奉而非敬拜呢?

我不是說因此我們應該放棄「像」,對「聖徒相通」作徹底的否定,就像今天不少新教教會般,採取「寧缺勿濫」的「過度小心立場」。但教導信徒可以站立在「像」前默禱代求,不等於可以合什禮拜,這其實是十分簡單又容易辦到的事。西方諺語有云:「當我們掉去洗澡水時,不要連嬰兒也拋棄。」寶貴的東西,對信仰有益的東西,當然可以保留,我們需要的是把信仰破壞和拖累的污衊之物弄掉就可以了。

本系列50期刊出後,有讀者問中國人的拜祖先是否等同公教的敬奉聖母。論到祭祖的問題,是中國教會史一個重要的課題,不過,在現代化的香港社會,再加上教會沒有以前的過於保守和封閉的立場,年輕的弟兄姊妹因祭祖而產生的信仰與文化的衝突已不像百多年前的劇烈。但祭祖始終給予人一種「拜偶像」的印象,確是需要小心處理。

中國人的祭祖既有文化/德性培養的向度,又有宗教膜拜的成份。說祭祖只是表達對先人的尊崇而不涉及膜拜成份,就需要大幅度的改變現有的祭祖儀式,或者對現有的禮儀下各個儀式重新詮釋,給予它們合乎基督信仰的解釋,把迷信的禮儀福音化/基督宗教化,才可以令信徒釋疑祭祖只表達孝道而沒有迷信成份。按我的觀察,因公教有對聖人(包括瑪利亞)的敬奉行為,他們接受祭祖並重新詮釋其禮儀,較對「像」十分敏感(以至反感)的新教較為開放和容易接受。

公教自梵二之後,雖然仍然強調教會的大公性(即一間地方堂會就足以代表整個大公教會),但更強調的是教會適切於當地文化,尤其反映在彌撒的語言上,已經放棄不使用拉丁文,而是以當地的語言進行,好使教友不是「望彌撒」,而是能參與感恩聖祭的禮儀。當公教來到中國文化的地區,究竟教會會否遷就中國人可以拜祖先呢?中國教會史上的禮儀之爭,和三次新教傳教士大會,都就此課題曾經有激烈的討論。不論是公教還是新教,對拜祖先始終有戒心。雖然祭祖確有「慎終追遠」的表孝行為,但燒香獻牲跪拜等等的行為又確是跟拜偶像有著不可分離的扭纏 – 拜祖先的禮儀跟公教的聖母敬奉有著很不同的內容和表達,至少,正統的聖母尊崇是盡量避免把聖母視為神明去禮拜,更不會祈求聖母叫我們可以龍馬精神、心想事成之類。

但既然公教的禮儀有「拜」的基因,自然較新教對祭祖的反彈較少。例如,台灣的民間信仰和拜祖先十分流行,強烈的表達台灣人有著一種對先人的懷念之情,故此,梵蒂岡特許台灣的公教教會可以有規限地進行祭祖。我就曾在台灣的公教教會內看到,在11月他們所說的「煉靈月」的彌撒之後,司鐸在聖堂內所設有的「靈位」前祈禱、獻香、獻果。教友由司鐸帶領,一齊表達對離世的堂會牧者和教友獻上尊重的鞠躬禮。初見時真的有點驚訝,因多少有拜祖先的味道,但往後留心觀察,在整個彌撒的禮儀中,他們敬拜的對象仍然明顯的向著天主和耶穌基督,拜祖只因是「煉靈月」才表達對亡靈的追念(一踏入12月就停止了)。至少我並不感到他們在拜偶像,而是體會到他們對先人的尊崇。不過,我要強調,這是上世紀60年代台灣于斌樞機主教努力的推動,再加上教會訓導對台灣教友的特許,而不是對普世公教教徒的允許。祭祖因存在著孝道和迷信的張力,仍然屬於需要小心處理的課題,不能見到公教教徒敬奉聖人和瑪利亞,就因而輕言拜祖先是間接被允許的。

 

(後記:本系列一連寫了53個星期,可能「太長」,但能用一年的時間跟大家分享公教信仰與福音信仰的比較,心裡感恩,亦算是我探索公教信仰一個階段性的結束。主耶穌若許,希望有機會往後以另一主題系列再跟大家分享。So long可以是「太長」的意思,但我選擇另一個意思:So long! Goodbye!)
 
sosir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