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上次跟大家分享上帝的名字(yhwh),不少華人信徒以為讀音是「耶」、「和」、「華」,看來是美麗的誤會。究竟yhwh是如何發音?請注意,即或以色列人知道yhwh是如何發音,他們也不會(不敢)讀出來,而是讀成adonai。所以,yhwh的讀音變成adonai。和合本把它音譯成yehowah,亦有一些著作跟隨英文的翻譯,音譯成「雅威」(yahweh)。這段讀音和翻譯的歷史,令我們知道為何不同的中文聖經譯本會出現不同的上帝名字。
其實,除了yhwh,我們所信仰的那位,還有另一個名字/稱呼,就是上帝/神/天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中文聖經的翻譯上,有上帝版、神版、天主版,在讀經和日常使用時往往構成不便。當我在初信主時,教會崇拜會用「神」來表示我們頌讚和信仰的那位;在我讀神學和教神學時,「上帝」是我的圈子所使用的;最近當我研究天主教,跟神父和天主教徒接觸時,我需要改用「天主」了。上帝不單其名字yhwh在不同群體有不同的讀者,連「上帝」此稱呼,在不同的華人信仰群體內亦有不同的名字,有時真叫人混亂!為何出現此混亂?我們需要進入歷史去了解。
上帝/神/天主是希伯來文Elohim、希臘文Theos、拉丁文Deus、英文God、德文Gott的翻譯。當基督宗教(主要指公教和新教)把福音傳到中國時,傳教士/宣教士明白翻譯聖經的重要,讓中國人可以直接讀到上帝的話語。但在翻譯時,為了叫中國人明白,翻譯者必須使用中國人常用的詞彙和概念來表達福音的內容,這可說是無可避免的,涉及本色化和本土化的課題。當在翻譯時使用其他宗教的用字時,究竟可不可以使用,可以使用多少,抑或是創造新的詞彙(尤其音譯,例如「基督」(Christ)、「彌賽亞」(Messiah))?是相當叫人頭痛的問題。
如何翻譯Theos/Deus/God呢?在新教方面,有人主張譯成「上帝」,因「帝」是古代中國人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神明,十分切合基督宗教Theos/God的意義。但反對者認為「帝」只表達古代商朝信奉的神明,不是普世大地的主宰,再加上「帝」可以用於皇帝或最高君主,並不符合我們信奉的Theos/God的意義,因而主張使用「神」,因「神」並不用來形容人,有普世的意味,亦為一般中國人所熟識。但主張「上帝」翻譯的人認為,中國人有許多「神」,「神」字有多神論的含義,彷彿Theos/God是眾神之一而已;何況,「神」字在中文的意思上可以等同「靈」(公教翻譯「聖靈」為「聖神」),反映不到獨一無二的「上帝」特色。
在二十世紀初,當和合本翻譯時,有主張把Theos/God譯作「上帝」,有主張譯作「神」,雙方始終不能達到共識(主要是英國和美國之爭)。為了使新創作新印製的和合本聖經能獲得最多人使用,聖經公會決定出版兩個版本,一個用「上帝」,另一個用「神」,所以今天便同時有上帝版和神版的聖經譯本。公教的思高聖經在翻譯Deus/God時,決定兩者均不使用,而創造新的詞彙「天主」。我以為公教的翻譯十分有意思,因上帝的兩個稱呼,均有「主」的用字,Deus是天主,yhwh是上主。
上述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事情:和合本「神版」的聖經在「神」字前面往往有一空格,例如「起初,△神創造天地」(△代表空格)。不少信徒以為是一種對上帝尊稱的特殊用法,好像我們在寫信時為了表達尊重對方,在尊稱對方的稱號前加上空格一樣 – 這是另一個更大的美麗誤會。在「神」字前出現一個空格,是因為聖經公會不欲重新排板(為了使兩個版本的版面頁數能夠保持一致),便把「△神」替代「上帝」。因此,我們看見「△神」在和合本出現,並非譯者為要表達尊稱神/上帝,而是因利乘便吧了。但按我的觀察,不少基督徒卻「有樣學樣」(包括三十年前的我),在書寫時往往用上「△神」,滿以為如此就是學效聖經般「尊稱」上帝,今天回想,當年的我真的有點令人發笑呢!
關於「上帝」的稱呼,還有有趣的故事,下次再談。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