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三)擺脫不良的靈性

基督徒的靈修是活「在聖靈裡」,被聖靈充滿、引導、駕馭。(羅八1-17)順從聖靈活出耶穌基督賜的新生命,有力量踐行天國的教訓。

靈修通常被看為是學做一些練習,如讀經禱告等。是的,這是正面的追求,為了注入靈性。這樣做也要克服「好忙,無時間」、「好疲倦」、「一個人好難持續」。背後涉及的根源很多,包括內心攔阻、自我價值、對情感疏離、不信任親密關係、神的形象和神觀等等。

我發現單指導人正面的追求,不足以強化靈命,也需要做反面的練習,就是拒絕或脫掉已成的「靈性」,在日常生活中認出它們並用力抵抗其影響。正如耶穌在面對撒但給祂第三個試探:「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因為經上記著:『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事奉他。』」

正如主耶穌強而有力地斥責撒但,拒絕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也要用力擺脫壓廹性的經濟制度所塑造的靈性。葉漢浩談到人的靈性與社會制度有著極為密切的相互關係:「我們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對我們靈性的影響,我稱這部分為非刻意的靈性操練。規律是指我們在制度中不自覺地重複的行為,透過參與這些行為,我們亦很容易同時接受了其背後的價值觀。」。香港的經濟制度,「推崇滿足個人慾望,鼓吹自私及掠奪性的經濟行為,無視身邊鄰舍的需要。嚴重的是人把這價值內化及合理化,成為了我們靈性的一部分。」[1]

經濟制度中塑造的靈性起碼有三個特性:(1) 自私和掠奪-以個人慾望得滿足主導行為、做人處事的基本標準。(2) 關係的分離-眼目只放在個人自身利益的個體,把別人的困苦視為理所當然。(3) 消費主義-習慣了期望付出後便有回報,事事計算準確。

在香港這市場規律中生活慣了的信徒,若已養成以上的靈性,不能捨己和忍耐、與人同受苦難的,所敬拜的就不是上帝,需要有多少退修或靈修操練才可抵消呢?靈修其中一個重要的操練是對社會有識見,要運用意志抵抗同化,用更大的努力擺脫不良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

 

misscheung

張慧玲小姐 (聖經及實用神學科副教授)

[1] 葉漢浩:「從聖經看如何在壓迫的經濟制度中重建「關懷靈性」載於趙崇明主編的《經世致用:經濟與神學的另類想像》(文藝,2016),頁159。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