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就不用讀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名言曾經被驗證嗎?香港人現在行萬里路比讀萬書多;在職人仕籌謀盡用假期外遊,學生輕易去遊學,安排各式畢業旅遊。旅遊文化受有多種因素孕育:有謀發展的各國國家經濟政策推動旅遊業、物流業、航空業和金融業,互聯網和資訊科技的發達支持,都市化令市民對千篇一律的環境和行動生厭,對冷漠的同事關係感無味,在職場如戰場中爭名逐利弄得身心俱疲。外遊好像已成為唯一選項可以逃離現狀,和正常社交。既可輕鬆心情,又可以增廣見聞,己成為不容挑戰的恩物。

當旅遊幾近成為生活必需品,我們要儆醒反思。我們真的自由嗎?假期仍有其他選擇嗎?我們是為自己生命認真而去,還是出於懶惰而因循地人有我有?甚少聽人取假期悠閒和讀書,或為興趣而進修研究。行萬里路真不需要讀書嗎?

「行萬里路」不只是字面的行路,另一層意思是指親身的體驗,代表實地見聞,對比讀書是第一手資料。而「讀萬卷書」指閱讀作者的見識,可算是二手資料,不過書籍的內容豐富,也可以是一手經驗的傳遞、有思辯的論述、演繹和分析現象深層意義、超越親身體驗,而有真知灼見。讀書因而比遊歴豐富。行路的體會有多深得看行者的好學能力,和平日閱讀的修養,深入明白歷史、文化。行萬里路也需要讀書。

兩者是不同的求學進路,實在難以相比。然而讀書是要專注和耐力,沒有郊遊的視覺快感,沒有消費娛樂的滿足,所以容易被忽視。若任由這種外遊文化主導我們的休息,恐怕社會和教會的未來領袖有所欠缺。在這時代培育下一代真才實學的領袖,要更費力,和逆流而上。

難得教會有兩位年青導師主動請教靈修和推介書籍,於是開始伴讀的試驗。他們的求問,反映一個現實,書籍和資訊發達如茫茫大海,而且閱讀又不是時尚,實在需要有人指導。傅士德認為研究書籍是一種靈命操練,因為它使人心意更新,而人必須要有謙卑的態度,才能開始研究,也促成謙卑。他提出讀一本書有三條內在的法則—了解、解釋、衡量和三條外在的法則—經驗、別的書籍、活的討論。當延伸部主任邀約筆者開科時,經禱告和反覆察驗自己的心願,終於冒險設計了一科:「靈命指導之—閱讀生命師傅」提供閱讀指導,讓學員會體驗閱讀的益處和樂趣。

misscheung

張慧玲小姐 (聖經及實用神學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