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台的迷思

地台的迷思

兩個單位的間牆被拆下後,學院的空間寬敞了很多,大家還在憧憬將來如何使用這空間之餘,卻聽到同工驚呼兩幅地台之間竟然出現六寸的高度差距。驚呼的原因是出於恐懼,因為第一時間就設想著,若要修平兩幅地的高度差異,難免會加增工程的難度。然而,究竟事情的發展是否會如設想般難以收拾呢?要解開這個迷思,我會從這建築的方式講起。

十五號的地台的構造很簡單,它的地台是從後門起一直往前門微微傾斜,每逢下雨,雨水便會流入水渠位,隨即流出去公共的水渠。然而,十七號的水渠設計相對較複雜,它以主樓的建築物為界,分為前院及後院。因為「蓮霧樹」的附近一帶正是前及後院的分界,原本的設計雨水將由這裡分別向前及後院流出,於是便是十七號地台的最高點。這解釋了何解十五及十七號兩幅地台的高度有一定的差距了。

十七號後院的水渠,按段收集雨水,流往後巷的公共水渠;而前院的雨水收集後,原本是接駁往前門的公共水渠,不知怎樣的,前面的接駁位被取消了,當時的工人便將前院的水渠,接駁到後院的水渠中。雖然解決了前院雨水去水的問題,可是,這無疑加增了後院的雨水去水的負荷,故此,每逢出現豪雨的時候,後院便有輕微的水浸。再者,由前院駁去後院的水渠,要經過學院的「蓮霧樹」。由於這樹的樹根經年累月的成長,不知不覺間破壞了地下的水渠,並且使部份的地台隆了起來,加上前院的屋頂的雨水都是流向學院的空地,故此,內院更加容易水浸。為了解決經常水浸的問題,幾年前學院曾做過一些改善工程,原本分兩期進行,惟第一期的工程的效果未如理想,學院便將接著的工程無限期推遲了。

感恩的是學院有擴校的機會,隨著擴校工程的需要,學院決定將十五及十七號兩個單位打通,更要將兩幅地台平整。當然,這還涉及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要整頓十七號的雨水去水的問題,詳細的設計如何?當然要交給專業人士去考量了,我們只能耐心期待。故此,我們憧憬的,豈是一個寬闊的地台,而是一個不再水浸的校園!

話說回來,同工也不必過份憂慮,只要造好那些渠務的工程,相信會有一個相當平整的地台的。

choisir

蔡式平博士 (聖經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