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論教會(三):四個元素

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上期說到教會的四個特徵,出自教會第一個大公會議的信經(《尼西亞信經》),它們可說是定義了教會的本質。但大家可以發現,此四特徵較為符合公教的教會觀:一間教會、大公教會、歷史正統的宗徒教會,面對今天新教的一盤散沙,各有各的特色,強調的是神學正統,若公教仍然持守此四個特徵為教會的定義,恐怕就跟新教很難對話,還間接地批判新教「可能」不是教會。

梵二之後,公教有很大的改變,變得「謙卑」了,不那麼「自我偉大化」,強調開明開放和對話,主軸是「共融」神學。故此,公教從聖經使(宗)徒行傳二章42節:「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思高譯本),提倡教會的四個「元素」(element),以此來定義教會必須有的東西。有了此四個元素的群體,就有了教會應有的表現,就可以稱為「教會」;或說,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的教會,就必須具備此四個元素。若按此四個元素來定義教會為之教會的本質,新教和正教雖然並非圓滿,但仍然可以成為「分離的弟兄」了(梵二的說法)。

第一個元素是「宗徒的訓誨」:公教一直強調,宗徒的訓誨(teaching)就是主耶穌的訓誨,並沒有兩樣。雖然不少學者指出主耶穌教導的是天國的降臨,人要悔改回應,強調的是天國的實現;而宗徒教導的是「耶穌基督是主」及他的死而復活,很少提及「天國」,如何可以說兩者的教誨是相同的呢?但公教指出,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正正彰顯出天國的降臨,為天國實現作出最明顯和具體的見證;耶穌基督的所言所行,正是天國來臨的實現,而天國最重要的標記就是耶穌的死而復活。宗徒不談天國,而強調主的死而復活,正是由於天國已實現在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一事之中。只要教會是強調主耶穌的死而復活,教導信眾學效主的生命和工作,又盼望天國在主身上的實現將來同樣實現在信眾身上,又以信德和愛德在世上見證天國實現,就是活出「宗徒的教誨」的教會。公教由「宗徒性」轉而強調「宗教的訓誨」,強調的是「教導」而非「身份」,反映其降卑和接納的心態。

第二個元素是「時常團聚」:此字的希臘文是κοινωνία (koinonia),若指信徒與信徒的關係,翻譯成「團契」(fellowship)是最合適的(這亦是大多數新教使用的詞彙);若以一種精神狀態來翻譯,公教的「共融」是最合適;若跟耶穌基督的契合來說,「合而為一」是十分貼切的。由於此字蘊含著社群的意思,因而很容易衍生出各種意思,包括「分享」、「團聚」、「合夥」、「共融」等意。初期的耶路撒冷教會凸顯出此字的豐富意思,表示一種手足之情,同心同德,常常聚會相交,一起進行宗教性的聚會,而更重要的是,在財物上共用,按照各人的需要,分享財產。今天的公教指出人與人的團聚,不是人的努力,而是建基於與基督的共融 – 人與人的團契是人與天主共融的延續。教會為之教會,必須要有團契和共融的生活,信眾經常聚集,同心同德,就具備教會的元素。

第三個元素是「擘餅」:不同的基督宗教教派可能對「擘餅」有不同的理解(可參本系列第31期),但重要的是均有「擘餅」聚會。最原初的「擘餅」有兩方面的重點:第一當然是記念主耶穌為我們擘開,受苦和受死;第二是初期的擘餅是連同「愛筵」同時進行,因此亦是「團契」的表現。公教還強調「擘餅」是「主的晚餐」,是主所設立的(不是宗徒自創的)。例如保羅為要強調主耶穌的死亡是為所有人而犧牲,故此稱這是「主的晚餐」和「愛的筵席」,不管人的貧賤富貴,只要前來赴宴,就是在吃為所有人而設的恩筵、愛筵。公教在此避談餅或酒是否變質,反而返回到主耶穌設立「擘餅」的初心,只要有「擘餅」的教會,不論你如何詮釋「記念主」,都已經具備此教會的元素,可算是很大的突破(因公教自始至終都強調聖體聖事)。

最後一個元素是「祈禱」:相信沒有一個基督宗教教派是沒有祈禱的,即或異端也有,其普遍性較「擘餅」更甚。在祈禱中,信徒用言語和特定的行動,表達自己對天主的信仰,而別人很容易就可以從中看出這個宗教的特質 – 祈禱本身是一種崇拜(worship)。初期教會經常祈禱,因祈禱反映信徒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祈求,必會被主接納。而猶太的基督徒更以祈禱和福音的宣講代替了舊約的獻祭。不過,公教強調的是公禱(而非私禱),在團契聚會和愛筵擘餅中,必然有一起祈禱的環節。雖然天主或基督是超越的,但是祂們又真真實實地與教會有一份獨特的關係,而信眾會以父子的關係來理解與天主的關係。唸頌製作好的禱文/禮文(例如天主經),是公教跟新教福音信仰教會最大的分別。

觀乎梵二後公教主張的四個教會元素,新教教徒就可以明白,今天公教接納新教的程度,當然,公教仍然認為他們的教會是最滿全的呢!
 
sosir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