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為何不是我的教宗:基督福音與大公信仰 系列
一連討論了七課關於公教七個聖事的課題,還想多講一點點,特別是修和聖事(告解),因它跟宗教改革有著密切的關聯。但我們先要討論一兩個跟告解有關的神學觀念,因這些觀念雖然已經在教會內出現千多年,但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徒卻很少認識,甚至會覺得難以接受!其中一個就是「聖徒相通」。
公教周日的彌撒必會唸頌〈尼西亞信經〉,它是第二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後發表的信經,延續和改良了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的討論結果。新教的福音信仰教會很少在崇拜之時唸頌信經,即或有,他們都不唸大公會議的信經,反倒喜歡唸頌〈使徒信經〉。此信經流傳於初期教會,宣告基督徒最基本最重要的信理內容,今天我們採用的是流通於八世紀時的版本。〈使徒信經〉其中一句說:「我信聖徒相通」,不少新教徒唸到此句時,均不會產生甚麼信仰困惑,到底我們弟兄姊妹(即聖徒)之間彼此相愛相通,豈非主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嗎?聖徒相通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若真的是理所當然的,為甚麼還要去「信」呢?應該說「我『遵守』聖徒相通(此誡命)」,而不是「我『信』聖徒相通」,為甚麼連弟兄姊妹彼此相通還需要去信呢?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大多數基督徒會說不會行(古代如是,現今亦如是),他們承認應該彼此相通,卻行不出來,「聖徒相通」被空泛為應然(ought to)而非實然(is),因此我們要「信」上帝可以最終叫信徒之間相通 – 這肯定不是公教對「聖徒相通」的理解。
首先,公教認為的「聖徒」並非指一般的信徒,而是指在信仰和德行上活出基督徒應有的豪情表現的信徒,一般稱為「聖人」,都是信德、品德為當時和後世教會接納為榜樣的人,他們在「成聖」的路上獲得天主和眾人的讚賞。這樣的聖徒,公教認為有三類:一是今天仍然在世有信德和品德的基督徒,或許教會未能認出來,但天主是知道的,他們構成了「戰鬥的教會」。二是死後在煉獄裡某些有信德和品德的信徒,因他們仍未完成補贖的工作,所以仍未在天主的光榮之中,他們構成「受苦的教會」。而最後一類是今天已經在光榮中與主同在的聖徒,他們因信德和品德超脫,今天已經可以「榮福直觀」天主,與主同在,他們組成了「勝利的教會」。
當公教談論聖徒相通時,他們的重點是放在「勝利教會」的聖徒之上。他們認為,當聖經教導我們要彼此代求時,自然包括在地上的信徒彼此為對方代禱,這是信徒團契生活的一部分。新教說的團契,就是公教所說的共融。公教認為,活出共融的信徒群體,不單地上的「戰鬥的教會」,共融的範圍不能不包括古往今來、東西南北所有真心信仰耶穌基督的信徒。即是說,今天的信徒是可以跟在天上「勝利教會」的聖徒相交團契、彼此共融的 – 這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說來雖然有點奇怪,但這正是一個正確的奧秘,因而需要信徒去「信」。對理性的新教徒來說,這是匪夷所思的,在世的人怎可以跟死去的人共融?!
公教當然不是說甚麼離奇古怪的事,他們在此所說的共融,主要是指在天上的聖徒為我們「代禱」之事。公教指出,啟示錄五章8節說在天上敬拜裡出現的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他們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來到羔羊面前,而此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表明在天上聖徒仍不斷地向主祈禱,他們祈禱甚麼?就被公教說成是為了在世上的人的需要而向上主祈求。公教相信,聖徒是滿有聖德的人,他們在世之時必然已為其他人代禱,當他們到了天上與主同在,若果他們仍然持續不斷地祈禱的話,必然同樣是為著在地上和在煉獄的眾信徒代求,因這是聖徒自始至終的一貫行為。
因此,公教徒通常有一種行為是新教徒所沒有又難以接受的,就是公教徒通常會向聖徒祈禱,求在天上的聖徒為他們轉求天主。必須指出的是,並不表示公教徒沒有在主面前祈禱,他們仍然大多數像新教徒般直接向主祈求。只是他們多了向聖徒祈禱,期望聖徒把他們所想求的向天主轉求 – 「我信聖徒相通」在公教裡就多了相信可以有轉求的功效。按官方的說法(教會訓導),這並不表示聖徒的轉求較信徒直接向主祈求功效為大,而是他們認為走信仰之路絕不容易,不可以(亦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信徒應該互相幫助、彼此代求,大家同心同德,一起並進。找天上的聖徒代求,情況就像我們找神父或者一般信徒代求般平常。
但問題是,公教徒真的只把天上聖徒的轉禱視為地上信眾代求的「級數」?還是他們會覺得尋找聖徒代求會更為「靈驗」?按我的接觸,後者的出現絕不例外,可能連神父在向聖徒祈求中所表達的也給人聖徒轉求更為「靈驗」的感覺,雖然公教官方必然否認。如此正正是新教未能接受的地方,甚至採取「寧缺勿濫」的原則,把聖徒相通「降格」到只是專指在地上的信徒彼此代求而已,免生危險,因這可能是拜偶像的危險!!我說得有點過重,下次續談,包括談論瑪利亞。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