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

sosir

蘇遠泰博士(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

   基督宗教自稱或被稱為「愛的宗教」,我們講愛、強調愛,宣稱上帝是愛,信徒亦要彼此相愛(當然,事實是否如此又是另一回事)。但我們比較少講「情」,我喜歡說基督宗教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有情的主。

   「情」是中國文化寶貴的遺產。雖然「人情」常常被人挪用來賺取利益,惹人討厭,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絕不應在傾倒沖涼水時連嬰兒也同時拋棄 – 以理性去思考什麼時候都是重要的。

   中國文化所講的「情」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荀子•正名》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簡易來說,情就是指人的感受,其中包括人的欲求,是與生俱來的,無需學習而得。但中國文化把人的欲求內不好的成份(情欲)從「情」中除去(例如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然後再加上人的道德義務,把人情變成:

   人情 = 情感 + 責任 – 情欲

說得可能過深了,大家未必明白。讓我舉個例子:詩聖杜甫在他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此詩凸顯詩人對世間窮困人士之情(可能是指當時的讀書人),他們何時才有棲身之所,才因為有溫飽而展現歡顏?看見貧窮人的苦況,詩人的感受是悲傷和憐恤,但他不單停留在情感上的感受,他還從心底裡生出一種對貧窮人的道德義務,能夠叫他們有溫飽,可以住在占高高的房屋內,即使自己家園被毀而凍死亦感滿足。此詩令我聯想到主耶穌對耶路撒冷的歎息、對門徒不濟的脾氣、對拉撒路死去的哭泣。

   我們要思考,不盲從,這是今天價值混亂的時代非常需要的;但我們要有情地思考,不冷酷,不旁觀,有道德責任地思考。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