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一無掛慮」(腓4:4-7) 上集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

 談論「喜樂」,越來越艱難,不同人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是「憂慮」。聖經說:「不要為明天憂慮」。但現實是:我們每刻都為明天憂慮。

  教宗方濟指出,巴黎的恐怖襲擊可看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小部分。在他看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形式是漫長地、零碎地打,縱使你只是一個正在聽演唱會的平民,仍會牽涉其中。巴黎的恐怖襲擊預示著這場戰爭的開始。若真是這樣,則無論你身處何方,都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戰爭的受害者。世界如此,能不憂慮嗎?

  英美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寫了首長詩<憂慮的時代>(The Age of Anxiety),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憂慮的時代」。有幾行詩句如此說:

我們寧願毀滅,都不甘願被改變,

我們寧願死在自己的憂慮中,

也不願意屈身爬過時代的轉折,

而讓我們的幻想死去。

  這是令人驚奇的,面對戰爭,我們都不願意改變自己,放下仇恨,我們寧願同歸於盡。我們不願意放下驕傲的幻想,寧願死在自己製造出來的憂慮裡。

  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也可能造成種種個人憂慮。我們越來越個人化,越來越強調自我的存在意義。這原是好的,讓我們每個人都體會存在的價值。但很多時,強調自我便抗拒社群。社群是價值體系的傳導體,離開社群,便失去意義的承托。沒有意義的承托,面對生命危機時,便容易憂慮。

  現代社會的生活,強調控制。我們要控制面上皺紋第一次出現的時間,我們要嚴格計劃明天。主耶穌講過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財主,心裡說:『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這財主對自己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參路12: 16-20)要控制,便要控制明天。但明天之為明天,就是因為明天仍未出現,在我們的控制之外。你要試圖控制一種在你控制力以外的東西,你總會憂慮。

  神從「無」(nothingness)中「創造」萬有,也從「無」中創造人。人的存在深處,有一種虛無性(non-being)。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說:當我們體會到這種「虛無」力量時,我們便會「憂慮」。在生命存在的層面上,這「虛無」以死亡之力威脅我們。在心靈意義的層面上,這「虛無」以「空虛」及「意義的失落」來威脅我們。在道德成就的層面上,這「虛無」以「罪無可恕」(condemnation)的道德重量威脅我們。

  在茫茫天地間,人感到自身內裡的「虛無」力量,去取消我們的道德努力、意義尋索,最後取消我們的生命存在。人力圖克服這「虛無」之力,但有限的人只會力不從心,憂慮不已。

  神以創造的大能,從「虛無」中創造我們,也只能憑神的創造大能,去克服這「虛無」的威脅,驅散憂慮。離開神,我們自身的「虛無」,又會吞噬我們。

4:4 你們要靠主〔或譯:在主裡〕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4:5 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

4: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4:7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在這憂慮的時代,這經文作出很好的提示。「應當一無掛慮」,就是:面對任何事都不要憂慮。我們留意到,這段經文的每一節,都顯示和神的緊密關係。沒有神,我們很難面對憂慮。

  這段經文的開始,其實是一個「命令」。

4:4 你們要靠主〔或譯:在主裡〕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你們要喜樂」,「再說,你們要喜樂」,兩次的動詞,用的都是命令語氣。你們務要喜樂,this is an order,不得猶疑,不得討價還價。在憂慮的年代,人自自然然地便會陷入憂慮,要你不憂慮,要你喜樂,是反常態,必須下命令。你可能說,人有悲歡離合,總有傷感時刻,命令人要喜樂,是否不近人情?聖經當然不會控制人的感情流露。這裡講的喜樂,建基於一種生命最根本的信念,這信念就是:縱然人間「虛無」的力量不斷威脅我的存在,我仍然堅信神創造性的大能與恩典托著我。死亡的「虛無」力量威脅我,叫我出賣靈魂,但我仍然堅信,神復活的力量能克服我的死亡。「空虛」及「意義的失落」的「虛無」力量威脅我,叫我放棄價值的追尋,但我仍然堅信,神是意義和價值的泉源。「罪無可恕」的道德重量威脅我,叫我放棄自己,朝生暮死,但我仍然堅信,神會以祂的無限寬恕去接納我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就因為這信念,就因為這信念背後的那位無限慈愛的神,我們無理由在「虛無」面前屈服,反而在「虛無」裡,深深地依靠著那使「無」變「有」的神。這種堅信,這種生命,就是「喜樂」。保羅命令我們,要有這種生命內容。其實,這種生命內容,就是基督徒應有的生命內容。故此,保羅的意思是:要喜樂,因為這根本就是基督徒的生命樣式。

  保羅命令我們,要喜樂,還要「常常」喜樂。要能做到這樣,必需生命的轉化。要能克服憂慮,要能克服「虛無」,不能靠自己,因為「虛無」存在於我們生命的深處。要能「常常」喜樂,必需生命的轉化。轉化的方向是,活「在主裡」。你活著,不再是自己活著,而是基督在你裡面活著。要「在主裡」,才能常常喜樂。「在主裡」,就不是在自己裡。以主耶穌對天父的信靠,作為自己對天父的信靠。以主耶穌那捨己精神,來鼓勵自己不要常常想著自己。以主耶穌對人的關懷,來強化我們對他人的愛。生命有所依,放下自我,心中有愛,才能有真喜樂。

待續…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