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希伯來書5:5-10) 上集

苦難,從來都是人類思想上的謎。在宗教哲學裡,有一種講法,說苦難的存在,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的美善,猶如畫面中的黑暗,是為了凸現更豐富的色彩。我不同意這個講法。這個講法,會合理化苦難。我看不到在戰爭中數不盡的無辜小孩子的死,對文明的進步有何必要性。在舊約,約伯記探討苦難時,從來沒有替苦難找一個合理的理由,甚至連道德的理由都找不到。苦難,是一個謎。約伯能做的,是沉默,然後,神向他顯現。這不是要合理化苦難,而是要提升人的境界。人在神聖的境界裡,才有面對苦難的力量。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有群猶太人,為逃避「納粹」,躲在科隆的一個地下室裡。在牆上,他們留下了這些文字。

「沒有陽光的日子,我仍相信太陽。感受不到愛的歲月,我仍相信愛。當上帝隱匿時,我仍相信上帝。」

(I believe in the sun even when it is not shining
And I believe in love even when there’s no one there
And I believe in God even when He is silent)

有人將這些文字譜成詩歌,歌名叫<Inscription of Hope>,這歌有廣東話版本,叫<盼望銘刻>。這些銘刻在牆上的文字,寫出了真信仰。「當上帝隱匿時,我仍相信上帝。」唯當我們進入神聖境界時,才能在一個毫無上帝的世界,深信上帝。唯有深信上帝的人,才能在苦難的世界中,堅持活出愛。

今日的講道經文,是今日的書信經課:希伯來書5:5-10

來5: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來5:6 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來5: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來5:8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來5:9 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來5:10 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

我先講耶穌的苦難經驗。

來5: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這是基督的塵世經驗。他沒有特權,過一幸福快樂的生活。他來到人間,體會到人類最深刻的受苦經驗。

「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又大叫,又流淚,又禱告,又懇求,連續幾個字,便看出耶穌忍受的,是大悲苦、大艱難。

他求神救他免死。這不是普通的死,這是受盡折磨的死。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這種折磨中低頭。耶穌既然在苦難中懇求,就表明他有掙扎。那一夜,那苦難前的一夜,是漫漫長夜。萬般思緒,湧上心頭。這苦難真有意義嗎?難道這個墮落世界,會因一個無辜人的受苦而改變嗎?數不盡的無辜人受過苦,有人留意過他們嗎?有人為他們流淚嗎?有人流淚又如何,強暴的人會放下暴力嗎?這個世界,無一日沒有十架,無一日沒有釘在十架上的人,但世界會因此而改變嗎?為何醉生夢死的人可終日歡樂,而我竟孤獨地背起十架?這真是我的天命嗎?背負起這天命,又如何?若我逃避了,世界真有損失嗎?

天地無言,上帝隱沒,這是最淒涼的苦難。

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形象地呈現耶穌的掙扎。放下十架,過一平凡人的生活,娶妻生子,歸隱山林,有何不可?

經文說:「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虔誠」這個字,有尊敬也有畏懼的含意,合起來,正好是「敬畏」之意。耶穌敬畏神。他懼怕苦難,但他更敬畏神。他可能對苦難的人生充滿懷疑,但他對神毫不懷疑。在苦難前夕,他向天父哀求。天父默默無言,讓他去承受。他與天父之間,有一種外人難以理解的交流。在這交流中,漸漸,聽命於天父的心,大於對自身的顧慮。漸漸,天父的無聲,變成內心裡唯一的大聲。有些人的內心,外人很難明白的。話說,多年前,在颱風日子,有人去海邊看海,卻被風扯了落海。有人經過,落水救人。最後,被風扯落海的人獲救,救人者卻遇溺死亡。這個人,當見到有人墮海遇溺時,在那瞬間,在那永恆的一剎那,他到底在想什麼?他應該有想過家人,他的家人就在身旁。他應該有衡量過自己的安危,那的確不是尋常的日子,那是狂風巨浪的日子。但是,我想,應該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抓住他,這力量是沉默的,但這力量是巨大的,巨大得讓這個人放下了自己,放下了家人,走向死亡的漩渦。或者說,應該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高貴的生命呼喚著他,他心悅誠服地降服,然後,他放下了恐懼,走向一個需要他幫助的人。這是超乎常理的,難以理解的。這種人與天父之間,有一種外人難以理解的交流。…

明天續…
 

tangsir

鄧瑞強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