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衝突化成弔詭

conflict

節錄自《當衝突遇上和好》中的「將衝突化為弔詭—— 一種帕爾默式思考」,(香港:基道出版社,2012)。

   有人認為,耶穌其實是一個非常激進而且政治色彩很重的「惹火」人物,他並非帶來和平,反而是將衝突和鬥爭帶來世上,因為耶穌自己曾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太十34)祂又說:「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紛爭。」(路十二51)

    誠然,耶穌的一生確實跟政治沾上關係,我們亦無需否認祂是一個政治色彩很重的人物。若說現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關心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義的問題,昔日的耶穌豈不是同樣關注麼!然而,耶穌絕對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因為馬克思主義會將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義等問題,主要歸咎於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因而造成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對立。故此,馬克思主義基本上贊成透過階級衝突和鬥爭(甚至是暴力的戰爭),以解決階級矛盾和社會不公義等問題。

    以暴易暴,這是世人解決衝突的其中一種方法。但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卻是徹頭徹尾的和平之子,反對暴力,甚至主張擁抱仇敵(參太五3847另參約十八1011路二十三34),在敵對的他者所帶來的矛盾對立、有我無你的衝突面前,耶穌恰好實踐了「活出那些矛盾以致將矛盾轉為弔詭」這樣「亦此亦彼」的和平生命。

    這位和平之子,當然也期望他的門徒,能夠學會成為像帕爾默所講的「非暴力的調停者」,能夠調解人世問的衝突和紛爭。

非暴力理論,以一個觀念為前設:在每個街突背後都有一個解決方法、一個合題、一個共同的好處,是會因暴力而消失,但卻可以以耐性、對話及禱告帶來的。由於敵對的雙方通常沒有心情禱告,非暴力調停者的工作是站在敵對雙方中間,以態度和行動作為賜生命改變的一個活生生的嚮導。調停者正是「活出那矛盾」。

chiusir

趙崇明博士 (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