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得生命的主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明天是受苦節,我們稱這星期為聖週。聖週的開始是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棕枝主日,約翰福音記載這事的角度,與其他三卷福音書的頗為不同。對於怎樣才能「使人得生命」,當中透視著三種不同的想法。

群眾:現世的生命
「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撒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十二12-13)群眾呼喊「和撒那」,可以是「現在就拯救」的意思;而他們稱耶穌為「以色列王」,就更是呼籲耶穌現在就來拯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治,復興以色列國。
群眾如此歡迎耶穌,對耶穌有這樣的期望,是因為他們知道耶穌竟然使死去的拉撒路復活了:「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約十二17-18)在群眾眼中,耶穌能使人得生命;但他們看到的卻集中在肉身、現世的層面。
耶穌不否認祂會帶來現世的生命,祂也實在使拉撒路復活了;但耶穌要帶來的不只是這一方面,祂甚至不想我們只關注這一方面;不然,我們會看不到祂更想帶給我們的生命。

領袖:以少換多的生命
猶太人的領袖們也知道耶穌復活了拉撒路,但他們的反應卻不是驚訝,而是擔心:「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約十一47-48)他們擔心,百姓擁戴耶穌會惹來羅馬的鎮壓,百姓會失去生命。他們認為耶穌不是帶來生命,反而是令人失去生命。
他們認為怎樣才可以使人得生命呢?「…你們不知道什麼。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約十一49-50, 53)他們的想法是,犧牲少數人的益處,以換取多數人的益處;犧牲一個人-耶穌-的生命,讓其他人可以得著生命。
這很多時是決策者會做的一種考慮,但也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考慮和決擇。為何是這一少數人而不是另一少數人?犧牲要犧牲到什麼程度?誰有權去決定?如何避免做這決定的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被迫要作出這種決策,但要很小心,且不能隨便地廣泛使用。因為,這種決策很容易被濫用,表面是為大家好,但實際卻是為了決策者的利益。
其實大祭司的最後一句說話就講明了他們這樣做「就是你們的益處」。剷除了耶穌,也保障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權力、益處。他們同意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換取多數人的利益;不過,要犧牲的不會是他們自己,而要換取的利益就必需要包括他們的利益。

耶穌:生生不息
耶穌當然不認同祭司長的想法,但他沒打算避開他們要犧牲自己的計謀,因為他有另一想法:「…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驟眼看來,耶穌似乎都是說「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換取多數人的利益」,但不同的是,犧牲的是誰的利益。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5)耶穌要犧牲的,不是別人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生命,這是一般決策者不會做的。但更特別的是,耶穌要保守到永生的生命,原本的文字不是指別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生命。這就奇了!明明犧牲了自己,又怎能保守自己的生命呢?
其實,當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後,它會長出苗,吐穗,再結出許多子粒。結出什麼子粒?都是麥子的子粒。原本的一粒麥子好像死了,但其生命卻延續變成好多與自己相似的麥子,變成好多個自己。
換句話說,耶穌釘十字架,不是祭司長所想的,單純犧牲自己保存別人,而是藉著他自己的犧牲,孕育出很多與自己相似的新生命。又或者說,當耶穌犧牲祂自己來拯救其他人時,耶穌要拯救的不單是這些人原本的生命,更是要扭轉這些人原本的生命,讓他們活出一個新的、追隨基督的生命。這就呼應著保羅所說的:
「…因為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

Dr.Cheung

張明光博士 (聖經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