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在這裡

在這城市生活還有甚麽指望嗎?
一位柔弱的加爾密羅隱修會的修女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給我啟迪,要看香港如同一座修道院,我要在此過修道的生活。

她1873年生於法國里修,母親在她年幼時死於癌症,父親在她19歲時病逝,她13歲成為修女,24歲患肺結核離世。她雖英年早逝,卻成為一種聖化的力量,也是宣教事業的模範。界限街的天主教聖德諾撒堂就是以她為傳道模範。

我們都有傾向親近快樂的人,埋堆有生氣環境或群體,期望堂會充滿開心快樂。對疲乏、沉悶、抑鬱、長期軟弱或病患的人,我們欠缺耐性。小德蘭從父母親的病患叫她醒覺到:「活在逾越奧秘中所包含的破損和燦爛光輝;在人生的黑夜,甘甜的傷痛(sweet sorrow)與赤裸裸的信心(naked faith)彼此相連,這正是唯一一條通往與上主聯合的可能途徑。」苦難才能分享主的十字架。我想在這城市若與人同受苦難,或許是神給我的機會通往與主聯合。我若能與教會中不完美的人同度愁煩或疲乏,也會親自看到主前來陪伴和幫助我們。

她接受自己和同伴的不完美,而不自怨自憐,反而在因苦中降卑,得著安慰。我也在學習喜歡自己的限制,因為限制教我常存謙卑。在香港這城市受著不習慣的外在限制,也受著自己身體漸多限制,我更多要尋求耶穌的扶持和恩典,相信上主的能力。限制在揭示自己的一無所有,及無能靠自己而行善。如此看來,我便像活在修道院一樣,小德蘭如何在修道院生活也成為我在這裡生活的模範。她認為回應主的呼召成為與世界分別(聖潔的本意)的生活,最適合的場景莫過於日常的生活,最恰當的進路是懷著微小的心態;意味著甘願成為微小,好讓上主把我們升高。見證福音的價值是展現在尋常處之中。她談論的都是實踐微小的善行、微小的服務和微小的克己工夫。我得著鼓勵:每天的福音工作不是去成就卓越非凡的事,而是在尋常生活處境遵從主的心意,而無須等到最理想的處境出現,才去見證基督的真理。主預備給我的路就近在眼前。

修院好似是不食人間煙火之地。不。小德蘭在修院中遇到一位性情煩躁的修女,那位難相處的修女令小德蘭甚為困擾,但卻成為小德蘭代禱的對象。她待她卻如同是世上最容易相處的人。為免刺激對方的情緒,她從不會惡言相向。無論為這人做甚麼愛的行動,都是祝福而不再是重擔。她把不友善的思想放諸腦後,然後報以最和藹的笑容。上主將小德蘭轉化成為一個以犠牲的愛獻上的燔祭。她自傳有一句:愛在於包容別人的缺點,面對他們的軟弱時不大驚小怪,看見他們最小的德行時見賢思齊。她所指的已不再是愛人如己,而是要像耶穌那樣去愛人。

MissCheung

張慧玲小姐 (聖經及實用神學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