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高一呎,道高千丈(下)—十字架:聖殿的破與立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 耶穌被釘十字架,絕對是一件被邪惡屈枉的悲劇,但同時也百分百是上主的心意及計劃,更進一步說,神透過邪惡的計劃來達致祂的計劃。問題是,耶穌為何「必須」死?敵人要將他置諸死地,為何他要將計就計,真的「死比你睇」?他的死亡成就了什麼偉大精神?傳統信仰告訴我們,耶穌的死亡及復活為世人帶來救恩,赦免人類的罪,使相信他的人可以得永遠的生命。但在馬可福音的文學敘述中,耶穌的死亡及復活蘊含著極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

十字架:體貼神的指標
當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後,耶穌便開始預言基督將要走的路:「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當彼得攔阻他,不讓他去死時,耶穌斥責彼得:「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八33)「體貼神」的意思就是「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體貼人」的意思就是「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可八34~37)這裡,十字架的捨己(體貼神)是相對於「賺得全世界」(體貼人)來說。作為門徒的代表,彼得雖口裡稱耶穌為基督,但其生命卻是在走撒但的方向,跟從耶穌原來只是為了賺得全世界。馬可福音中集(八22~十52),門徒的所渴求的全是「賺得全世界」的價值:耶穌登山變像,彼得深深留戀這榮耀時刻,縱然不知說什麼才好,也潛意識地說了一句:「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九5~6)下山之後,門徒只為失去趕鬼的能力而感到迷茫,對耶穌的教導卻置若罔聞(可九28~29)。之後,耶穌在路上問門徒議論什麼,門徒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爭論誰為大(可九33~34),「誰是最大」是他們最關心的課題。其後,門徒看見一個人奉耶穌的名趕鬼,於是便禁止他,因為他不是跟從他們(可九38),意思是只有跟從他們的才有資格趕鬼,門徒在玩特權、玩優越、玩排斥。其後,財主被耶穌吩咐變賣所有分給窮人後便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十17~22)。耶穌轉過來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的反應竟然是希奇及分外希奇,然後便說了一句:「這樣誰才能得救呢?」(可十23~26)言下之意,門徒認為財主才是得救進神國的人,現在他們正努力進入神國呢,意即他們也想做財主。後來,雅各和約翰要求耶穌給他們做事,就是在耶穌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他右邊,一個坐在他左邊(可十35~37),其餘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二人。為何惱怒?他們一個坐右邊,一個坐左邊,那其餘十個坐哪裡?原來所有門徒都是要爭坐榮耀的位置。這「賺得全世界」的方向—留戀現時的榮耀、關心能力、追求爭大、優越、排斥、特權、財富、嚮往終極的榮耀—是體貼人,是撒但。體貼神的十字架自然與這體貼人的方向相反,追求謙卑、做最小、嚮往平等、打破貧富及階級差距、破除優越特權等,這才是真正基督的方向,基督也是為彰顯這些價值走上十字架,他也希望跟從他的人可以同樣走這條路。

十字架:聖殿的破與立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叫,氣斷的時候,經文忽然說「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對面站著的百夫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可十五37~39)馬可福音的敘述者將耶穌的死與聖殿連上關係自然有其重要性。前文曾說,導致宗教社會領袖要將耶穌置諸死地的最高峰事件,就是耶穌潔淨聖殿。宗教社會領袖將「萬國禱告的殿」—讓人守公平、行公義、謹守安息日精神、禁止己手不作惡、不歧視排斥他人(外邦人、太監)、揀選耶和華所喜悅的事、持守耶和華的約(誡命律例)等(賽五十六1~8),變成「賊窩」—沒有在人和鄰舍中間要誠然施行公平,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在這地方流無辜人的血,隨從別神陷害自己,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向巴力燒香,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等(耶七1~11)。耶穌為要回復聖殿原初的精神,於是做出這極具象徵意義的潔淨聖殿行動(可十一15~17)。簡單地說,耶穌要拆毀這虛假聖殿的外殼,建立真正的聖殿。但這行動最終導致宗教社會領袖要除滅耶穌(可十一18)。聖殿的段落中,凶惡園戶的比喻裡(可十二1~11),惡園戶要將園主的葡萄園霸佔,於是將園主的僕人一一殺害,最後連園主的兒子都殺死,經文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可十一10)意思是,宗教社會領袖所殺害的耶穌,其實就是聖殿中最重要的房角石,就是用來將殿裡其他石頭鎖在適當位置以致聖殿不會走位的石頭,這裡耶穌扮演著聖殿中最重要的角色。在馬可福音十三章1~2節中,耶穌也預言這個由宗教社會領袖所領導的宏偉聖殿,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意即這「賊窩」的聖殿將會被徹底拆毀。公會審訊一幕,有人作假見證控告耶穌,說耶穌曾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可十四56~59; 參十五28)前文已分析過,這裡的人所作的是假見證,但卻是真的預言,耶穌將會以他的死亡及復活去拆毀這人手所造的「賊窩聖殿」,去建立不是人手所造的「萬國禱告的殿」。當然,耶穌所關注的不是「人手所造」的建築物,而是「不是人手所造」的聖殿精神。最後,耶穌斷氣時,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可十五38)。這句描述充滿了弔詭的思想,究竟是哪個聖殿的幔子破裂?是誰在拆毀誰的聖殿?表面上,現在是宗教社會領袖拆毀耶穌這聖殿,是耶穌聖殿的幔子裂開了;但事實上,這是耶穌以他的死亡去拆毀宗教社會領袖的虛假聖殿,使他們聖殿的幔子裂開。換句括說,耶穌是透過他們對他的拆毀來拆毀他們,透過他們的勝利去讓他們輸。
究竟耶穌如何透過他的死亡去拆毀宗教社會領袖的聖殿?耶穌的死,是因為他為要回復聖殿原初精神,直指宗教社會領袖的邪惡,直接威脅他們的既得利益,以致遭到他們的反對及殺害。而十字架就是宗教領袖遏止耶穌言行的終極武器,也是他們要滅聲銷音的終極威脅。面對這威脅,所有門徒都因恐懼而跪低,都在十字架前銷聲匿跡:彼得及眾門徒曾信誓旦旦地對耶穌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可十四31),可是當面對公會大祭司的使女及僕人無傷大雅的提問,彼得卻發咒起誓地三次不認主(可十四66~72);雅各及約翰要求在耶穌的榮耀裡,一個坐在耶穌的右邊,一個坐在耶穌的左邊(可十37),耶穌回問他們:「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他們說:「我們能!」(可十38~39),可是在十字架上,在耶穌右邊及左邊的卻不是雅各和約翰,而是兩個強盜(可十五27),請問他們去了哪裡?施洗約翰死後,有門徒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裡(可六29),可是當耶穌死後,來領耶穌屍首的卻不是他的門徒,而是一位叫亞利馬太的約瑟(可十五42~46),請問門徒又去了哪裡?門徒的不在場,足以說明十字架的威嚇是何等嚴峻真實,縱然誓神劈願地說要跟從耶穌,不會不認他,結果都是跪低失蹤,在十字架的威脅下,門徒不能實現「體貼神」及「萬國禱告的殿」的精神,全都跌倒了(可十四27),勝利的是宗教社會領袖。十字架能使門徒退縮跪低,但卻不能使耶穌跌倒認輸;相反,他主動挑戰權勢,可辯而不辯,可避而不避,可走而不走,在十字架的恐嚇下面無懼色,對比怯懦的門徒,耶穌這敢死的勇氣顯得氣勢磅礡,為的是要維護及彰顯神國及聖殿精神,讓大地回復美好秩序。在這無懼死亡的勇氣下,宗教社會領袖十字架的威嚇顯得蒼白無力,讓耶穌跪低的願景亦變得灰飛煙滅,勝利的是耶穌基督。耶穌無懼死亡的勇氣,遠遠超越了門徒的真實恐懼,就連死亡也不害怕,還有什麼勢力可以阻止這聖殿的精神擴展?就連性命都可以捨棄,可見聖殿精神在耶穌心中是何等重要,何等無可取代,因為聖殿象徵著上帝的創造,聖殿精神亦是上帝的創造秩序,是上帝對人類的期望及心意,關乎著全人類存在的福祉,而耶穌的死就是為要回復這神聖的普世價值。耶穌的死亡讓恐懼無地自容,它不是一個失敗,而是一種勝利,粉碎了邪惡的威嚇,讓聖殿的真精神得以屹立長存。最後,耶穌的復活更是「勝上加勝」,在復活中,死亡的威脅進一步被軟化,從而後繼無力,最終完全衰竭。復活是宣告死亡威脅的死亡,是最終的勝利,讓跌倒的門徒可以重拾勇力再次跟從。

人子「必須」受苦?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這「必須」是上帝的心意,是上帝的計劃,「必須」是為要更全面更徹底地將基督的精神催化出來,必須透過敵人的「勝利」,才可以把耶穌粉碎邪惡勢力的無上精神一步一步揭示出來。
面對今天的社會,我們是在走「體貼人」抑「體貼神」的道路?我們是在「人手所造的殿」抑「不是人手所造的殿」中敬拜?我們是在朝往「捨己背十字架」抑「賺得全世界」的方向行?我們是在跟從「基督」抑「撒但」?魔高一呎,道高千丈,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眼前雖是黑暗,但笑到最後的必定是跟從基督、實踐基督精神的人。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八38)

註:本系列只探討了馬可福音中耶穌死亡的意義,若加上其他福音書,我們對耶穌死亡的意義會有更深闊的理解,待將來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cheungsir

張祥志先生 (聖經科副教授)

 

 

其他港師分享